閱讀:《超級合作者》



書名:《超級合作者》, 馬丁.諾瓦克著。
推薦指數:★★★★



這本書最初會吸引我的原因,就是在大輝的一篇文章中看見他引用〈超級合作者〉中的片段文字,於是一時興起,就把這本書找來看了。不過看了以後才發現書的內容和我所預期的不太一樣,原先我以為它會是教導讀者如何與他人合作,但其實不然;書中從囚徒困境開始說起,而後帶出合作的五種機制,以及透過生物學、數學、社會學來說明合作的重要性與合作模式。探討的範圍相當廣泛,從動物、昆蟲的進化,到DNA與癌細胞……等等,內容相當紮實。

不過也因為用了許多篇幅在解釋數學或化學、生物模組,以及理論的實驗方式、過程細節,對於偷懶只想知道結論、又對數學化學看得一知半解的我就顯得有些冗贅了,故此我只給了四顆星的評價。(雖然這對身為數學家間生物學家的作者有些抱歉,但還是讓我感嘆一下要遇到像《當大腦開始崩壞》這種,可以把艱深的專業知識寫得淺顯易懂的作者真的不容易啊!)

書中一開始就點出了進化的原則:突變和選擇;前者為基因的多樣化,後者為物競天擇中最後能適應環境的個體。這兩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於是作者提出了新的原則,那就是「合作」。確實,合作會帶來新的變化,說是進化也好、創新也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無論在團體(或工作),都需要與他人合作的原因。

老實說,我認為合作是進化的原則中最容易達成的(雖然過程中也可能很痛苦),因為從個體來看,人的基因要有好的突變這短時間內不可能也無法預測;而選擇這得靠後天環境與個人的努力程度才能達成進化,如果不是個性主動積極又願意改變的人大概也做不到。

至於合作──兩個思想不同的人將會對彼此產生認知上極大的衝擊,抑或是分工合作,而這可能會將事件或計劃導致更好的結果(這裡先不提合作夥伴的好壞),總之,哪怕合作的結果是失敗的,但在其合作的過程中,想必還是能從對方身上找出不同於自己的觀點、啟發,甚至對方可能也把你的盲點告訴你,這都是一個人所無法完成的「進化」。也因此,書中提到了,「合作的前提是突變與選擇,並且缺一不可」,畢竟如果大家全都是一個模樣,那麼合作就毫無意義了。

書中以「囚徒困境」作為開場:囚徒困境所要考驗的是,人們在背叛與合作之間,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之間的選擇,而重複進行的囚徒困境博弈告訴我們,只有偏於寬容的策略,最終才能勝出(囚徒困境的演變:冷酷策略→以牙還牙→一牙還二牙→寬宏以牙還牙→贏定輸移,其結果就是我們都需要擁有寬容──即使在對方不慎失誤、背叛後仍還能試圖恢復合作關係)。

馬丁說,這些策略會不斷循環往復,沒有哪個是真正穩定的,但就我看來,合作的結果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而我們選擇的合作對象也未必都是同一個人,故也沒有一種策略可以適用全部情況。畢竟他也提到一個很重要的結論:合作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合作行為能維持多久,還要看多長時間才能出現合作的再次繁榮。

書中提到,合作的產生一共有五種機制,分別是:直接互惠、間接互惠、空間博弈、群體選擇、親緣關係。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是直接互惠、間接互惠、群體選擇這三種機制(特別是後面兩者),這邊才疏學淺,僅探討部分。

「直接互惠」,就是簡單的平等交換原則,也就是「我幫你,你幫我」這個人人皆懂的概念。乍看之下沒有什麼問題,然而書中提到,為了讓直接互惠發揮作用,雙方需要不斷地重複接觸,這樣才有機會用一方的好意,來回報另一方的好意。如果對方沒有重複接觸,我們很難得知我所付出的會不會得到回報──因為另一個人未必會採取互惠行為。畢竟為他人提供幫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所以才必須要反覆接觸,來辨別眼前的人是否願意和我合作(直接互惠)。

與之相反,當兩人都不願合作而做出背叛的選擇時,就變成了以牙還牙,這是最為差勁的結果(不管套用在親朋好友或是職場、社會上,都扼殺了某種未來合作的可能性,這也是上述提到的我們都需要擁有寬容的必要性)。

〈間接互惠〉算是我看得感觸較深的一個章節,儘管該篇章節開頭就道出「我們付出成本與某人合作,不指望這個人給予直接的回報;相反地,這個行為相當於購買了一個名聲,確保將來你能從其他人那裡得到回報」這種過於功利的字句(也無可厚非啦),但是後面引用路加福音,「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的另一種詮釋又讓我覺得很感動。

──報答會在此時此地出現在你面前,友善會激發出友善,這樣一來,人性、寬容和理解就能在我們的社會中循環發展,不斷塑造我們的行為方式,溝通方式與思維方式。間接互惠更像是:如果我幫你撓撓背,我就樹立起一個好榜樣,可以鼓勵他人效法這個做法,如果足夠幸運,也會有人給我撓背。間接互惠的機制,刺激了道德體系的進化──對待別人就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一樣。

這樣的說法是不是溫暖許多呢?
在〈間接互惠〉裡還有許多我覺得有趣、受益、能應用在生活上的觀點,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章節。

接著說一下可能是所有機制中最重要的群體選擇。

「只要群體中的個體願意為群體利益而付出自己的代價,那麼這樣的群體就會擁有生存優勢」,這也是典型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結果,但是馬丁又這麼補充:對群體的共情會以某種方式控制住某個人,其強烈程度甚至會超越個人本身的自利傾向──「共情」這兩個字突然撞進我的腦袋裡,倒也不是領悟了什麼,只是對這個詞彙很有感覺所以就記在這裡了。

群體選擇是一個基礎,頗具特色的過程,並存在於所有類型的進化之中。群體選擇並不假設個定是持合作或自私的態度,也不認定基因本身是不是自利的,它只是表明一些體制中存在的某種機制,能使個體利益與群體利益較好地達成一致。而想要讓群體選擇發生,我們需要群體之間產生競爭和一定的凝聚性。所以,我們說民主體制也是自然選擇下的產物也不為過吧?

前面五個章節都是在說合作機制,而再來的六至八章的主題與內容簡述如下:
  • 第六章/生命起源於合作:探討的是自然選擇──RNA與DNA、quasispecies概念(quasispecies中國翻譯為准種)
  • 第七章/〈細胞社會〉:探討是遺傳與細胞之間、以及細胞與癌症之間的關係。
  • 第八章/〈螞蟻社會〉:探討的是超個體、僅有螞蟻與蜜蜂才出現的真社會性群落。

上述的三個章節自成一個篇幅,同樣在敘述合作在生命進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其中我尤其喜歡第六章,馬丁提出的「自然選擇的過程,實際上早於生命複製現象本身」,這一點讓我感到很有趣。我們都知道生命一直都在進化,然而進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為什麼要進化──這所有的一切都與突變、合作有關:生命是以突變為條件而誕生的,這世界上還留存的所有生物都是偉大的。

而最後一個篇幅,則是將前面所說的五種合作機制,套用到我們人類的社會行為而產生的狀況。其章節分別是:

  • 第九章/服務於間接互惠的語言進化:此章節探討的是語言與合作之間的關係──語言創造了人類。
  • 第十章/「歡樂頌」取代「公地悲劇」:此章節探討的是囚徒困進的進化版:公共品博弈與人類、地球生態的關係。
  • 第十一章/獎勵比懲罰更有利於合作:此章節探討的獎勵與懲罰與合作之間的關係,以及兩者在人類社會中所帶來的影響。
  • 第十二章/合作與利他行為的三度影響:此章節探討的是群體形成的網絡結構,與合作之間的關係。(六度分隔理論)
  • 第十三章/集合數量越多,越有利於合作:此章節探討的是,集體成員制與合作之間的關係。
  • 第十四章/結語:回顧本書的所有章節的內容所做成的重點歸納,以及未來對人類社會的展望。

此外,翻譯者在後記分享了他們對本書的讀後感,也很值得一看。

上述六個章節皆是本書最後的大重點,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第九、第十二章。在第九章中,作者馬丁說了「語言創造了人類」,這和普遍大眾認知的「人類創造語言」是完全相反的觀念,但他成功地說服了我。為什麼人類不像猴子以叫聲、或蜜蜂以舞蹈來傳遞訊息,而是要用語言呢?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語言一共有兩次進化,這邊以簡單的比喻來說明。第一次進化,可以說是古老人類統一了語音──在那個還沒有建立起語言、老祖先只會發出嗯啊喔咿的聲音時,他們反覆在生態中遇到了某些狀況,但這些聲音的意義尚未被建立,進而影響生存(如同樣是喊救命,但是我說嗯你說咿,其他人未必知道你是在求救)。因此,這些聲音/語音的意義誕生,再加上定義被統一,這就可以說是人類語言形成的第一步。

而後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複雜,但是人類的聲帶受限於「僅能」發出約一千種的語音──一千種看似很多,但仍不足我們在逐漸進步的生活上的使用。因此這些語音又再度進化,將數個「語音」組成「詞彙」,再以某種規則(即文法)組成「文句」來使用,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進化。(再次讚嘆進化所帶來的變化)

從第十章開始可以說是完全在強調「群體之間的連結」的重要性,六度分隔理論雖然飽受爭議,哪怕這個理論無法被證實,但從這個觀點可以證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對社會、世界影響深遠。套一句結語裡我覺得很棒的話:「我們不能期望合作得以永續,但我們有希望去防止合作曲線的大幅跌落,至少確保合作在更長的時間內佔據上風,而只是偶爾出現破裂。」

我想,無論複雜度的高低,各種生物都會在其生存的過程中彼此合作,而人類也同樣──在地球上的每個人,都需要相互依存。所以更需要懂得寬容並心存希望,以更開放的心胸去看待他人與事物;這也表示,我們不能僅專注於自己的短期目標,因為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影響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