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回顧:閱讀與寫作



關於閱讀:託今年放長假的福,今年的閱讀量成為大學畢業以來最高的一次(到底是多久沒看書了)。

 閱讀量在這兩、三年來一直有逐漸增加的傾向,不過養成作筆記或是寫感想卻是今年才開始。特別是筆記,在閱讀的當下把頁碼和自己喜歡的文句抄在便條紙上,在閱讀到一個段落(或章節結束)後再回頭手動抄寫複習,這真是一個消耗心力和時間的巨大工程!但是,未來在需要這些文字時就不需要再逐頁翻閱,對於書中內容的記憶也較為深刻,這也是一種收穫呀。

今年的閱讀書單依舊是以心理科學、社會科學為主,不過寫作的教學書也看了不少,文學類的書雖然有買了幾本但仍然沒有機會閱讀;十一月的時候還發現自己竟然重複買了《輕鬆駕馭意志力》(看了一下版權頁,2013年十一刷,也被我放得太久了吧!),但至少已經把它看完了。(一想到因為工作而買的《急性與慢性傷口照護》也被我放了兩年多就覺得有點心虛)

因為網路或是心儀的作家輾轉推薦,我也找到了許多自己喜歡的書,特別是「心流理論」,不知道為什麼在閱讀的同時心情覺得很平靜 XD(台灣似乎沒有相關的書籍,我只有找到簡體書,但因為簡體字障礙所以閱讀得很慢)也可能是閱讀量多,所以也覺得今年值得一讀的書特別多,有些書在看完以後一直很想寫心得,但要把種種想法、或是筆記上的佳句摘錄轉換成自己的文字時又是令人頭痛的極限挑戰。(也許之後會再慢慢磨吧)

目前會同時看兩、三本書,各本進度都是看心情,但是都會作筆記。交叉閱讀的有趣之處大概在於,在甲書裡的某個專業名詞可能會在乙或丙書出現;像是「熵」我至少就在三本書裡看過它。(熵是一種測量在動力學方面不能做功的能量總數,但是現在也被運用到心理或精神上,被稱為「精神熵」,可以用負面情緒概括之)

總之今年在閱讀上獲得許多收穫,無論是心靈上或是知識上都是。但還是希望買的書都能仔細品味過一次啦(閱讀的速度永遠快不了買書的速度),明年再接再厲了~(擱置這篇多日以後,拜讀了克里希那穆提的《你就是世界》,雖然資質駑鈍看不太懂全部,但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關於寫作:今年有一段時間遠行,但文字的創作量也有超過十萬字,也算非常滿意了。「寫作」這個習慣真的是從同人才開始漸漸養成的,在這之前雖然有寫遊記,但是只要沒出門就會被擱置,充其量只能說是興趣,而非習慣。持續創作了一年,卻直到今年才正式看起有關寫作的入門書(有幾本翻譯得不錯的,台灣也有幾本寫得很好),於是深深體會到自己的文字仍有許多不足;在這之前也知道自己的寫作缺點在哪裡(譬如詞彙的創意、太多想寫的主題揉在一起反而失去焦點等等),只能說寫作這件事真的得靠許多心力和時間去磨練啊。

如果要問為什麼如此在意對文筆的磨練,我想是因為我的文字就代表了我,代表了我的思想。也許,大家認為作者的性格可以與他的文字分開,但我傾向文字就等同於我這個人。這世界需要偽裝的時刻太多了,我希望自己可以盡可能地「真實」。

因為這正是我最初的想法:「學習文字的溝通能力」。這固然是初衷之一,但寫著寫著,也寫出興趣來了。(還有一點就是,覺得寫作是一件很紓壓的事情)

所以違背自己三觀的內容我不會寫,不過也不排除會寫些有爭議性、有挑戰性的題材,但總之會圍繞著自己書寫的故事。雖然也不確定自己固定已久的三觀還會不會被刷新,但希望能一直保持正向與增加拓展性啦(笑)。

因為創作這件事本身對我來說就是隱密性的,過去會顧慮到想要找到有所共鳴、或是喜歡我文字的人,可是隨著一次次在創作上跌跌撞撞,我發現我最需要顧慮的,是我自己。

所以,我只要忠於自己去寫作就可以了,就算沒有人認同、喜歡也無所謂。不只二次創作,也想試著寫原創性的故事,或是寫寫閱讀感想、遊記、抒發心情的雜談……等等,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文字創作,也都同樣重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寫得越多,這種想法就越強烈。總之,有興趣的類型都會試試(先前還有個想寫自己三十歲以前的回憶錄,但根本還太年輕了,哈哈)。

留言